Category: Chinese

  • 简评龙应台的《人在欧洲》

    几个星期前读完了龙应台的《人在欧洲》。这是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1997年再版的。我是从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借到的。 龙应台的作品我不是太陌生。记不太清什么时候读了她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及其他评论文章。那时我深为她犀利的文笔、透彻和精辟的分析所吸引。当时读她的文章,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十几年前读她的书觉得过瘾,现在倒是未必。其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她的文笔太狂,不少的时候偏激。总而言之,就是太“生气”。所以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是有一些犹豫的。但当时我刚读完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所以想找一本内容和风格不同的书来换换口味;加上媒体上又有报道她炮轰中宣部的关闭冰点的决定(我个人对冰点基本上一无所知)和我个人对于东西文化比较的兴趣。所以就拿来读一读。 读完之后的感觉和上面所写的并无太大变化。她的笔锋依旧锐利,一针见血。在我看来,不少情况下她的分析都是切中要害,毫不留情。她的不少观点我也会鼓掌赞成的。 但不少时候我也觉得虽然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的结论下得太早、太快,有以偏概全、格式化、笼统化的嫌疑。举例来说, 她的关于瑞士人的有计划及刻板的描写,关于瑞士幼儿园的描写,都是单维及单向性的。还有更多的例子,这里不好一一列举,因为书已经还掉了。 对于一个文化、一个社会的观察,管中窥豹的评论只能给人简单的、模式化的理解。这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不会很大。 但如前所说,龙应台的文笔和类比确实不错。现引她的《思想栏杆》的两段话做结。在《思想栏杆》里,她从反面描述了一个公正、客观媒体的重要性: 一个渺小的个人的文字,一旦成为铅印,就罩上了一层“权威”的外衣,以新闻为媒体,就更加上了“客观”的金冠。几百万人读这篇报道,几百万人中有多少人会注意意识形态的诱导而有所警惕? 你见过养猪的人如何把几十只肥猪引导到同一个出口吗?只要用栏杆围出一条长长的窄路,连到出口,猪就会一只一只排队走向你要它走的地方。无形的思想栏杆,也是如此。

  • 《荷塘月色》里的删节

    记不清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哪一年级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被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好像课后要求全文背诵。晨读课上,普通话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对此文肯定读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直到现在,十几年甚或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我还能信口背上几段。 几个月前我从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朱自清全集》,重读《荷塘月色》,感觉他写得真好。其实好书与好文章是值得多读的,特别是隔了一段时间。那时,人的阅历、经验都更丰富,心境也大不相同,旧书重读,好像故地重游,时过境迁,很多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感想。 我以前就知道《荷塘月色》是删节过的。原装正版好像有少儿不宜的味道。最近读的看来是正版,不是打口碟。 在描述荷花的一段里,以下是原版节录: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课文里被删掉。 在描述采莲的一段里,被删除的又多一些,一下是被删除的部分: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现在想来,我对删节的看法很矛盾:一方面,如照搬原文,那些文字对于处于成长期、荷尔蒙过剩的少年来说,确有不必要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对原文删节,好像情理不通,有悖于作者的初衷。如作者还健在,还会有法律上的版权问题。 所以我想最好的办法是不删节,但也不要把该文放在课本里。相反,应把它列在推荐栏目里,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来读,自己来做判断。现在的课本和以前肯定大不相同,不知《荷塘月色》还在不在。 其实,比起中外教科书对于社会科学、历史、宗教、以及哲学等科目的处理,《荷塘月色》的删节只能算是小菜一碟,小巫见大巫。我们的历史和社会科学课本的问题,日本对一些历史教科书的篡改,美国的一些人强加造物论于别人之上的企图,阿拉伯及以色列对自己孩子的灌输,等等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要对这做研究,一篇短文是远远不够的。 已上一段,倒不是给任何人开脱。教科书的选编,和做任何其他事一样,公平、理性、客观、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Wawa Yaya is great

    I talked about Muzzy Chinese program in this post. It’s a great program. We loved it. Another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material I recommend is a game series called Wawa Yaya. These games are very interactive. All characters speak great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y talk a lot, which is good if you want your kids to […]

  • I want it that way — Funny Chinese student spoof music videos

    Here are some links to funny spoof MTV videos produced by college kids in China. The shorter guy is 黄艺馨 (Huang YiXin). The tall guy in the back is 韦炜 (Wei Wei). The guy in the backgrou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肖静 (Xiao Jing). Oh wait, maybe he is their agent busy dealing with potential […]

  • 我的中文阅读

    当我1995年刚来美国时,我几乎对一切国内的东西都有一种排斥感, 我想这和年轻人排斥父母有不少类似。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 因为要适应语言, 文化, 和不同的风俗。但我感觉最后还是调整的不错。紧张的课程、 接着的找工作、 随之而来的工作以及忙着适应美国的企业文化、 儿子的诞生、 申请绿卡,等等等等, 都使我感觉没时间读书。 好像当时也没有心情和兴趣来读一些书。这里顺便从我自己的经验说一句: 我感觉现在出国的很多人没必要非得绿卡定居不可。现在的程序复杂, 排队时间长,人生苦短,不一定值得。 从1995年到2003年的时间里,一开始除了一些中文新闻以及六四以后出国的所谓民运人士的文章刊物,我很少读中文。可能在1996年,我读了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算是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所谓民运人士的文章刊物也失去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我认为民主政治不重要,只是我对民主政治、新闻自由等的概念及实施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扯远了,回到读书上来。我读书的情况在2003年有了转变。从那时起我坐火车上班, 所以有时间读书。玛利亚2000年的圣诞礼物是高行健的英文版《灵山》。玛利亚开玩笑说:“我的礼物这么差劲,要等你二、三年后才翻一翻”。 《灵山》我读得入了迷,有时恨不得我坐车的时间长一点。Marbel Lee的翻译非常棒,给英文版增色不少。我不得不承认,随着关于中国的及中国强大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儿子的出世,我的所谓随年龄而来的成熟(我现在34岁),这些都勾起了我埋在心底的中国情,使我想了解更多的、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我这样写起来好像很肉麻,但我感觉实际上真是这么一回事儿。所以当季羡林在《留德十年》里说他在德国时感到一个人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我是有共鸣的。这不仅仅因为他是本家和山东人的缘故。 《灵山》之后我读了不少英文书。2003年秋我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山东农村老家。家乡的变化非常大,有好有坏,更多的是好。我只是买了一些中文儿童书和中文儿童游戏软件,没给自己没任何中文书,现在想来有些后悔。一个原因是我不知道哪些书值得一读。 好像是2003年冬,我在芝加哥中国城的世界书局里看到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封面上印着“获台湾读书人奖”之类的句子。我买回了家,立刻被他流畅的文笔和新颖的分析角度所吸引,读得很过瘾。后来我听说有人对他的人品和文革的作为提出质疑。我对此了解不多,也懒得研究。但我对他的书非常欣赏。 2004年十月我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厦门大学,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买了几本余秋雨的和一本周国平的书。回美之后通读一遍,感觉非常好。 我数年前就知道芝加哥图书馆有中文书,现在兴趣大了,也就读了不少。以下是一个记不太全的单子。没按顺序排列。你如果有好书推荐,请多多留言。 成寒的《方塔回旋梯-推开文学家的门》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 成寒通过对文学家故居的描写来介绍当时的历史, 文化, 和作家及他、她的书籍 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 写得很实在,很真。 《林语堂代表作》 我很喜欢林语堂的作品。从这本书我可以看到他的文章、思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 罗索拉的《旋转木马》 非常舒服、细腻的小品和随笔。 孙心圣的《十年旅痕》 真实、善良、优美的旅行记。 ??的《上海宝贝》 文笔不错,但我一点共鸣都没有。我感觉我和作者毫无共同之处。这本书很颓废和消极。作者的名字也忘了。 王蒙的《我又梦见了你》 很喜欢王蒙的小说。 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散文很细腻、美丽、与真实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和《借我一生》 流畅的文笔和新颖的分析。但我对他在《千年一叹》里的一些观点不以为然。 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历程》 平实、自然、真诚的回忆录。很有启发。 陈燕妮的《遭遇美国:50个中国人的美国经历》 我不太欣赏。陈燕妮评论写得太矫情,扭扭捏捏,读起来不舒服。 李敖的《李敖回忆录》 李敖的文笔很幽默。他确是一个才子。但他对自己的官司写得太多。我对他痛骂蒋家父子不敢苟同。蒋家父子不是圣人,但也不会坏到他写的那种地步。换在大陆,他或许早给毙了。总而言之,是本好书。 季羡林的《季羡林自传》 非常非常非常好。平实、自然、真诚的回忆录。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