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hinese

  • 支持我友杜朝运

    朝运是我的大学同窗兼室友。我们在厦大时,总是住在芙蓉十靠角的一个房间里。因为房子稍大,所以住着九个弟兄。一般的房间基本上住八个人。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四张双人床,八套桌椅,八个年轻人,确实很难有个人的空间和隐私。但当时大家都是如此,倒真没感到有什么大不了的。 2004年回母校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以我的观察,好像当时每个房间至多住四个人,也有不少的房间里只有两三个人。看来住宿情况好了很多。 朝运的成绩一直很好。大学时,他就有年轻人少有的乐观、豁达与成熟。毕业后,他留校继续攻读。之后曾到云南支贫一段时间,很让我敬佩和羡慕。他现在是我校金融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几个月前开始写博客。其文字感性,观察细腻,字里行间,不时有轻松的幽默,让人在莞尔一笑的同时获得一些启发。从他的随笔里,我不难看到其为人师表、爱惜学生之情。 但古今中外,总有一些小人,或穷极无聊,或心理失衡,总爱造谣蛊惑,甚至搞人身攻击。我因在朝运的博客上看到不少这样的评论,所以写下此篇,以示支持。

  • Sean不是Seen

    外文这个东西,初学者对词的发音会按课本上的常规来。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准则不会错。但对于一些非常规的词,如果没有内行人-即以她为母语的人或过来人-的指点,就会把人弄得一头雾水,闹出一些笑话。而这些词都以名字居多。我就有不少这样的经历。 举例说来,影迷对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都不陌生。60和70年代的几部虚构的007英国间谍电影就是由他主演。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他的名字读成Seen。刚才在网上搜一下,发现有一些地方把他的名字译成西恩-康纳利。看来这样的译者也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 Sean作为一个名字,他的发音应当是Shawn。从这个角度来看,肖恩-康纳利的翻译和原文更贴切。 再比如我最早接触到的欧美歌手之一是Paul Simon。Simon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字,可以做名,也可以做姓。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Simon里的I读成Sit里的I。其实它在这儿应当发它的字母音。 Michelle是另一个例子。开始时我把这个词里的CH读成Chair里的CH。但实际上它和Chicago里的CH是一个音。所以Michelle应读成mir’Shell。 有一个不太常见的人名Esther。我对这个词把握不准。我感觉这儿的H和Thomas的H一样,不发音,所以可读它为Ester。 我写这些倒不是要吓唬亲爱的读者,以至于不敢张口。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特例。不出一些小错误,怎能进步?且不可因噎废食。 先写到这儿。我还有其它词和你分享,且听下回分解。 后记:如你感兴趣,几个月前我在这儿写了一些我学英语的体会。

  • 黑豹的老专辑

    我最近开始在芝加哥西郊上班,没有火车可坐,所以只能开汽车。从英语借个句式来用:好消息是可以听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节目。在我看来,NPR是美国少有的比较客观、不哗众取宠的媒体之一。坏消息是工作地点离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较远,所以想借中文书读就不如以前方便了。 开车来回一个小时左右。有时收音机也会听腻了。好在我的1997 Dodge Neon可以放磁带。遗憾的是,车里没有光盘机。看来我离腰缠万贯的资本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便从我的大约20盘的磁带里拿几个听。黑豹乐队1992年的《黑豹》专辑就是之一。 想来那是十二、三年前的事了。90年代初的厦门,要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港台音乐很容易。但那对于当时的像我一样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以治国兴帮为己任的傻B来说,那种音乐都觉得浮浅。像什么四大天王、《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咖啡屋》,这等垃圾,何其可笑,岂能配得上我等志士仁人!我需要的是深度,震撼,另类。换句话说,我需要的是摇滚! 但我在当时的厦门很难买到摇滚,真是气煞人也。 应当是93年的暑假,我坐火车回山东,途经上海。当时的黑豹乐队正红得一塌糊涂。我在南京路上终于看到了他们的新专辑。囊中羞涩的我咬咬牙买了这盘磁带,很是兴奋。在上海火车站与南来北往的人流为伍的十几个小时里,在北上山东的火车上,我用着我的三洋牌的不到100元的只进不退没有倒带功能的主要用来学英语的单放机,就着歌词,压着嗓音跟着磁带怒吼了几十个小时。歌词当然是背得滚瓜烂熟,到了随着旋律悠然而起,就能下意识地唱起来的地步。 95年来美时,我把这盘磁带打包带了过来。算来这十几年间听得次数两只手肯定数得过来。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也在我的包裹之内,但我几年前把它给扔了。那里的大部分的尖叫硬摇滚听着实在是受不了。其中只有一首旋律还不错。歌名忘了,但开始的一俩句好像是“多年以来,一直感觉匆匆忙忙;想法太多,希望多少,岁月反复无常。。。” 本来如果没有窦唯最近的事件和他对唐朝乐队的丁武的指责,这盘磁带极有可能还会尘封下去。但这些新闻引起了我的一些兴趣,所以这俩天在车里把它听了几遍。 平心而论,窦唯的嗓音很不错。这部专辑里的几首歌曲也很上口。但十几年前的我自以为的另类和愤世嫉俗,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年轻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娇情。 反过来说,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豪情万丈和远大理想,都是年轻人的特点。喜爱何种音乐也无可厚非。现在听以前爱听的音乐,还会忆起大学时的天真和温情。 也挺为窦唯觉得可惜。他是有一些才气和音乐天分的,但却显然适应不了音乐及社会的转型和成名之后的压力。他是成年人,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很多的事通过媒体来谩骂,调停,和渲染,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至于去报社里闹事儿及烧汽车,这显然是过头了。

  • Web based Chinese input

    I talked about how to install ZiGuang Chinese input software on an English Windows machine here in this post. Recently I came across InputKing, which allows Chinese input on ANY machine that has Internet access through a web interface. This is perfect for people to try different input methods, playing around, and enter Chinese in […]

  • 简评《远征北极纪实-极地心路》

    几个星期前读完了《远征北极纪实-极地心路》。作者沈爱民是中国科协的工作人员。他在1993至1995年间策划并参与了我国北极科学考察工作。这本书描述了这一科学考察的筹备、培训、及实施过程。该书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很值得一读。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在南极设立了永久科学考察站,而对北极却缺少系统的研究。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到北极插上国旗最重要。这确是本末倒置。按说插国旗是应该的,但科学考察应是主要目的。更何况不少个人、团体多年以来到过北极,所以单到那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可由于最终目标的摇摆性、不少人的虚荣心和个人主义,最后的成果不如预期。该书对此都有很详尽的描述。作者也用不少的篇幅讲述了这一过程运作中的组织、管理、及资金筹备的问题,其中谈到了他与位梦华的矛盾。位梦华是该活动的另一位组织参与者。我没有读过位梦华的书,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但从字面上来看,沈爱民的分析是客观、理性的。 读完这本书我也感到我们不少人对国际惯例和商业运作的不熟悉及幼稚。像是和美国旅行社签合同时不能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很重要的合同细节的落实;科考队员在没有签证的情况下凭运气直闯加拿大海关入境。而这些都是到过西方、住在大都市的白领阶层所为,读来真是好笑。好在这都是发生在10多年前的事情,想必现在一定改进了不少吧。 沈爱民的文笔非常好。他在书中娴熟地穿插了自己的经历和很有品味的诗作。再加上幽默的文笔,这都给该书增色不少。 书中多处流露着对大自然之美的赞颂和热爱。我很欣赏这种态度。我们以前的教育充满了“人定胜天”、“征服大自然”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我们的专利,它从19世纪工业革命后盛极一时,对我们的环境破坏巨大。自然界是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节约、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并改善我们的环境应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对作者对李乐诗的介绍也很感兴趣,虽然篇幅并不多。李乐诗是来自香港的女探险家和摄影家。我在厦大时(1990-1994),她曾到我校演讲及办摄影展。我对她很敬佩。演讲时她幽默地说她的长相在中国人中吃不开,但外国人却经常赞美她的容貌,给我的印象很深。 这本书闲适时读起来不错,我想把它作为MBA的个案分析教程也很好,因为这个科考过程涉及到组织、管理、筹资、沟通、合同、对外合作、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方方面面。这一切对在校的MBA和工作中的管理者都会很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