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hinese

  • Ji Village will get running water soon

    I talked to my mom today. She told me that my hometown, the Ji Village, will have running water soon. Isn’t that amazing? When I was growing up, my hometown was your typical Chinese village: no paved road, no electricity, no tv, no cars, even tractors were rare. In fact, if for whatever reason, a […]

  • Interesting reading on China, media, and censorship

    Here are some links to a few very interesting entries on China, media, and censorship. Bingfeng has a piece on PBS’ Frontline discussion with his own comment. He updated his entry with a reader’s comment. That comment was from me, so you kind of know where I stand 🙂 By the way, I couldn’t leave […]

  • My son’s Chinese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During our trip to Dallas for spring break, I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that my first grader’s Chinese is better than I expected. My son was in a Japanese immersion Montessori school for pre-school (3-4) and kindergarten (5). We put him in the Japanese immersion program because Japanese is as close to Chinese as I could […]

  • 胡适与胡适之

    我正在读团结出版社于1996年编版的《胡适自叙》。用该书的话来说,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有影响的学者和思想家,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人物”。从我有限的阅读和其他我所尊敬的作者对胡适的态度来看,对这位启蒙人士的评价,是很难说过头的。我个人对于他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观点非常赞同。 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读到的东西都一直称他为胡适。也可能我当时不在意忽略了。但在我最近读的林语堂、季羡林和李敖的文章里,不少提及他的地方,有的称其为胡适,有的称其为胡适之。我对此一直搞不明白。现在我把《胡适自叙》读了一大半,才明白了原因。 胡适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在1906年左右,胡适在上海上学。当时严复的《天演论》及社会达尔文主义非常流行。一天他请二哥代想一个表字。他二哥就说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他很欣赏。胡适的二哥和三哥的字分别为绍之与振之。所以他就为胡适之。他与1910年赴京考赴美留学。在另一文中,他写道:“我怕考不取为朋友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胡适的率直自此可见一斑。(见该书第77页及114页) 在我看来,出版、介绍胡适、蔡元培、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其他很多人的文章与传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人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与推动者。他们中很多人亲历过中西文化,生活在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里。当时国内有很多挑战,国际形势也不稳定。而他们在那种大环境下,尽其所能,写出了不少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论,引进了不少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仍有不少感想和共鸣。 我最近读的这些人的选集与传记,都是后人选编的。这倒无可厚非。读过之后,我感觉有以下方面可以提高。但暇不掩玉,总的来说,这些书对我都非常有启发: 一、所选的文章,都应标明初始的出版或写作年代。如可能的话,写作地点也会有帮助; 二、对原文和题目,不要作删改或调整。还是原汁原味最地道。

  • 地道的美式英语

    我是初一开始在镇上的市立中学学英语的。那时初高中的英语我感觉都是英国式的英语。进入厦大后,由于口语老师都是从美国来的,有一门经济学课也是美国的富布莱特基金教授来教,所以美式英语的影响就较多。再加上大三和大四时考托福,所以自然也是练美式听力。记得当时班上有很多人用短波收音机来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节目,我也包括在内。 当时,可能现在也是如此,报章上的关于在美国学有所成的人的报道,不少都说某人“操一口流利地道的美式英语”。那时对此人都会羡慕的要死,心想我若能达到这一地步,岂不快哉! 在美国居住了近11年之后,才知道那样的评论大部分都不可能属实。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什么是地道的美国英语?一般人的理解大多是好莱坞影片里的或是播音员的英语。那样的英语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口音,并不能代表美国多样的口音及方言。 举例来说,美国南部的英语有浓重的口音,虽然在南部之内也会有地域的差异。像德克萨斯、密西西比州的不少人都会说得慢一些,音调长一些。而新英格兰(波士顿地区)、纽约、及中西部的口音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且不论各个族裔内的独有的口音及俚语; 2 即使我们把加利福尼亚英语作为地道的美国英语,对于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人来说,能够说得标准到听不出口音的人,可以说是极少极少。实际上这对任何国家的人来说都是一样。因为人一超过十几岁的年龄,那种自然的接收语言的窗口已经逐渐关闭了。带一些口音是正常的。 换句话说,讲带口音的英语又有何坊?我个人有以下经验与读者分享: 1 讲英语时不要追求酷和潇洒,能说清楚、明白、简洁是最好的。在很多情况下,你要说慢一些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2 你的口音是你个人的一部分。实际上不少人会认为外国口音有意思,甚或有魅力。施瓦辛格的演技那么差,美国不少人是冲着他的浓重的奥地利-德国口音去看他的电影的。当然也不要自以为某种口音特有魅力而刻意模仿,弄得不好,只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3 对交谈中的重要信息,不要囫囵吞枣,不懂装懂。对不明白的东西,可以问对方,或者换个角度说一说,尽量减少误解。 至于我自己,我的另一半说我的英语没有典型的中国口音。我们的好友苏珊也说我的口音很奇怪,单从语音上不好听出我从哪儿来。奇怪的是,不知为何,一杯小酒之后,我的英语和汉语都变得非常流利。 以下是在离我工作不太远的快餐店里拍的照片。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