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talling ack on Windows with ActiveState Perl
Search is important! Having a good tool for text search can lower or eliminate barrier, speed up work, and generally make life more enjoyable and fulfilling. That handy search tool, for me on Linux, has been ack for the past few years. One still needs to know some grep and regex. In fact, the more…
-
剃头
头发长了。吃完晚饭,遛完狗,我骑了洋车子(家乡土话。学名自行车)到镇中心的Hair Cuttery连锁店去理发。 常给我理发的来自越南的华裔女士今天不在。我不在乎发型,我的妆,从来都是清汤挂面,素面朝天,所以就告诉工作人员哪个理发师有空都可以。坐在那儿没几分钟,莎伦剃完了一个后,就给我理发。顺便说一句,进商店、到饭店预约等需要挂个名时,我都摇身一变,自称亚历克斯,能省点麻烦。 莎伦来这个店不到一星期,三四十岁的样子。她之前在Hair Cuttery的另一个连锁店。她说那个店里的发型师有矛盾,玩办公室政治,所以选择离开。其实我感觉这个店也不见得就能好到哪里去,我以前就注意到这儿的发型师们在该谁接电话、扫地等方面逗斗心眼儿、说风凉话。但话说回来,这东西和人的脾性有关,希望这地儿能和她的意。 就随便聊聊天,开开玩笑。莎伦住的远一点,买不起车,所以上班都是坐公共汽车,要转好几次。现在好一点,但冷天、雪天就不好受。但车也有车的麻烦,她说一想到上班高峰期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而自己要和他们抢道开时就觉得公交也很不错。她没自己的房子,住公寓,我说那你考虑就近找个公寓住呀,最好一班汽车直达。她说正考虑,偏西北方的公寓可能便宜些。就聊起了网上找公寓的问题,说起有的Craig’s list上好像有变态在上面活跃,挺逗的。理了个平头后,我让她洗了下。理发和洗头共15块美元,我给了3块小费,总共18。 实际上我以为人进化到现在,毛发应当是下一个被淘汰的部件。这玩意儿没大用,碍事不说,还得花钱伺候它。小时候在季庄农村,都是邻居或遛乡的理发师用推子剃头,俺大也借别人的推子自己给我们剃过。遛乡的和镇上的理发室在剃头的同时也提供刮胡子业务。那时刮胡子就用泡沫,我不知那泡沫从哪里来。一般还有皮带子用来磨刮胡刀。 在厦大上学时,记得隔壁宿舍的林凯哥们激我剃光头,我的要求好像是要他请客买单。那是我的第一次光头。来美国后我好像也剃过一次光头,现在记不太清啦。 对于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剃头也可以算是个有趣的话题吧。我那会儿,90年代中后期,不少男留学生买个推子,互相帮助解决理发的难题,不知现在怎样。这里有好几个方面的因素吧。语言方面,一些词儿和描述方式会有困难。经济上,当时一换成人民币就是一大笔钱,能省则省。还有就是文化习俗方面也会有影响吧:剃头是一个肢体的接触,里面蕴含着文化习俗上的潜规则,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让一个和自己种族、语言、文化、风俗等不同的人来摆弄自己的脑袋,心里稍有犯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想国际人士初到中国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挑战吧。慢慢了解熟悉后,就好了。我记不太清我留学时第一次去美国私人理发店花了多少钱,说了什么话,但尴尬和误解肯定有。后来常去那个店,还从店主也是理发员那儿买了辆自行车。 后来谈恋爱成家后,我曾不止一次要求老婆给我剃头,她绝不答应。瑞典理发比较贵,好几十上百美刀,所以她在瑞典时,都是让她姐姐给她做头发。在美国,她没办法,也得去理发厅。她姐姐几年前来过一次美国,还在这儿给她做头发。我爸第一次来美国时,我哥那儿有理发的家什儿,他又给我们哥俩在美国剃了回头,挺好。我想这对于双方,都会有一种亲近和满足吧。 儿子出生后,我们专门买了套剃头的家什儿,就给他用过一次。现在他是上初中的少年,留起长头发来啦!我现在想让他剪剪,但我说不大管用,得让孩娘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
PowerShell TDD with PSUnit
My own Cliffs Notes on PowerShell unit testing. Hope it helps you as well. I may update this as I move along. 1. For serious, robust programming, TDD is definitely the way to go; 2. I looked at both Pester and PSUnit. Despite the 10 votes (so far) for the Pester answer on a stackoverflow…
-
开源软件的参与及社区互动的一些体会和建议:沟通和交流
开源上的项目有时需要和国外的人员沟通。怎样沟通,怎样建立互信,这是个非常大的题目。我把观察到的和蹦到脑子里的想法写出来。如果读者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我在美国待了很久了,也到过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依我看,不管白红黄黑棕哪个国家哪个种族的人,不管你是女皇还是屌丝,本质上讲大家都是人,没大差别。大家都有七情六欲,都有那么点小可爱和小肮脏,都要屙屎放屁。和你我一样,女皇伊丽莎白的屁和屎照样臭,当然还不能排除更臭的可能。大家脱了衣服后都是那几样东西,毛或多或少,高矮大小尺寸有点不同,连披金戴银穿着红皮鞋的德裔种族主义者现任教皇也不例外,不管你外表如何的冠冕堂皇。有的还可能像奥巴马总统一样有点口臭,特别是清晨刚睡醒后那段时间(这是根据第一夫人未当选前的表述,后来她不说这个了。期待方舟子科普口臭的原因和防治)。当然这不是教你去不修边幅,形象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有无自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宗教和无宗教的人都有人的闪光和可憎之处,部分因为经济、习惯和教育的原因,大家的表现(不少人喜欢称之为“素质”的那个东西)会有不同,这都没啥。 乱七八糟地说这些,意思就是说国外的人和你我一样,都是人。抱着以人为本的信念来互相尊重和学习,体谅和理解,知道自己的尊严、自信和底线来结交朋友。有了这个出发点和任何人沟通和交流,给你打包票,错不了。 下面来谈谈一些小建议。我以为这些建议,相关部分在本国同事之间的交流上同样管用。当提到国际友人时,我指的是所有国际友人,不管国籍、肤色、宗教信仰、性取向等。不管你是美国白人、黑人、外籍华裔,不管你来自非洲、中东、日韩、南美,一视同仁地以尊重、友好的方式来维护双方的利益。如果你不希望别人以刻板的方式来对待你,那你就不要以刻板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有这个风范! 1. 目前国际上交流的载体大部分是英文,所以不少人在这方面会有障碍。但不要因为有了这个障碍就不敢交流,不要因为害怕病句、拼写的错误而放弃交流。你当然要努力尽量用正确的词和句法,但如果词和语法不完美和正确但意思到了,那么这个交流就很有意义。这样一来二去,你的外语水平会提高。在本文的最后我有提高英语的小建议。另外,其他参与到开源软件的人可能来自非英语国家,他们的英语不见得比你强到哪里去; 2. 要注意名字的拼写。一般来讲,别人怎样自称,你就要用那种拼写方式,包括字母的大小写。我看到一些从国内来的电邮,其中有的不知何故的改变别人名字的大小写,请不要这样做; 3. 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交流,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如果你没搞明白,如果这个事情不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特别是牵扯到计划、行动、和时间安排等对他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信息,不要敷衍了事!你没搞明白,你可以说,对不起,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吗?或者你可以以你的理解方式复述重要的交流信息,以此来确认和验证彼此观点和计划的一致性。千万不要在双方还没真正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拍胸脯、打包票,结果损人损己; 4. 口语交流上,不要太在乎口音。能表述清楚是第一要务,所以说的时候不要着急。一般来讲说慢些会有利于理解; 5. 哈哈一笑是比较常见的沟通方式,也是化解矛盾、将就着过去的方法。另外,我们中的不少人和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有好奇心甚至觉得国际友人的举止比较可爱的情况很正常。再加上语言的不便,这种有点紧张的笑声就更容易听到。但我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友人,特别是不太了解东方文化的,可能会以为这种笑对他们来讲有点奇怪甚至难以理解。这不是说面对面沟通或打电话交流时不能笑,大家都板着脸。重要的是能察言观色,观看肢体语言和表情,这方面我感觉东西方的差别不大,并根据这些观察来调整和理清模糊的观点。有些东西,一次解释不清不要紧,以后时机成熟时再提也不迟; 6. 对外交流增多,有很多人来中国,我们要逐渐适应、学习、尊重、和欣赏他们所带来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举个小例子,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尊重别人的饮食习惯,有人吃素,有人不习惯吃整的带刺儿的鱼等等。尊重别人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并及时沟通; 7. 既然我们都是人,那么国际人士和国内同胞一样,也不乏混蛋、瘪三、种族主义者、圣人蛋、猥琐的小人混蛋之流。再加上事情的偶然性、沟通障碍、不合宜的时机等,有的项目即使我们做得很好,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我们的patch,feature set等不被接纳。在这种情况下,在合作的努力没有结果后,我们可以发布自己的分支和大家共享和进步。 拉拉杂杂,就先写这儿吧。另外,最近在微博上总结了些学英语的小建议,也在这儿先放着吧,如下。 不论哪个语言,想把东西表达清楚和准确,都要认真努力花时间下功夫,母语也是如此,何况外文。多读多写,慢慢积累。读的话,读好的原版的关于自己本身就感兴趣的主题的作品,这样读时就不会觉得枯燥,读得下去的同时可以提高词汇量,学到好的句法和表达方式。举个例子,如你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或乔治卡林的单口相声,就可以先在亚马逊上找关于他们的书,要读者评论口碑高的那些,然后弄来读。注意到的新词和好的表达方式,要试着用。个人体会,一些新的词和句法,如果能在合适的场合自己用过一次,就算掌握了大半。多用几次,就是自己的啦。 一开始读外文书时可以囫囵吞枣,但有的词老出现老不懂就要用字典啦。要有好的英汉字典。个人以为如果到了可以用纯英文字典来学新词并且到完全可以理解的地步,那英文水平就很不错啦。 我认为过了六级英语的同学没必要通过读报纸和杂志英语新闻来提高,因那都是肤浅空泛的八股句式,搞得人很浮躁和浮漂,蜻蜓点水一样,内功提不上去,个别的长的深度报导除外。我不是开玩笑,我觉得读《洋葱》(The Onion)学英语要比读NYT,The Wall Street Journal,Time Magazine,Newsweek等更有效和有趣。National Geographic还行,但质量也在下滑。最好是读书,安静一下,每周找个时间,沉下心来,给自己放个假,读本好书,陶冶性情,平稳而满足。在《洋葱》那里你可以逐渐理解部分美式的幽默和讽刺!祝学得愉快!
-
开源软件的参与及社区互动的一些体会和建议:学习和参与
有了沙盘,弄熟了工具,下面我们来谈谈参与一个项目的开发和测试。我们先从项目的参与者角度开讲,之后再谈项目的发起者应注意的事项。如前所说,这些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建议,很多方面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欢迎大家拍砖、提建议和指教。 要参加一个项目,首先要开始学习,一举成名、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的可能性不大。学习包括阅读文档,该项目的维基网页,加入mailing list,阅读项目发展蓝图,加入论坛(forum)潜水等。在做这些的同时,搞一个自己的branch,编译软件,练手调试,改变一些东西后再编译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 通过在mailing list和论坛上潜水,你可以了解到主要人员的活动、重要的源代码、发展方向、和他们的个性等。如果交流是以英文为主,还可以学习到常用的名词,为以后的研究、搜索、和提问带来方便,因为你会注意到,网上查资料搜索的关键是知道关键词!当然有些比较流行的软件还会有其他独立的社区,如Google group等,那里也可能有些有用的东西。 邮件表的历史很多都有归档,所以那里也可能有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不少开源软件还有互联网聊天频道,IRC,一般是在freenode上。像MariaDB在freenode上的maria频道就比较活跃。这个真是因项目不同而异。一般来讲,我个人并不建议在聊天频道上呆太久,因为很浪费时间并且会分心,很难集中精力花时间做好一件事。但IRC频道的聊天有时也会有记录,所以周期性的快速浏览下可能发现点东西。如果你是有备而来,如果主力人物都在聊天频道上的话,有针对性的在IRC上讨论些问题可能会比较快和直接地找到答案。 在潜水的同时,也要注意性能和bug的标签。如在Launchpad上,有的项目给一些性能和故障贴上low hanging fruit,即易采摘果实的标签。你可以先从这里开始,看看自己能不能搞定。不妨先在自己的沙盘里大胆尝试下,写单元测试实验案例,改下代码,编译测试,推测和验证各种假设。反正是自己的沙盘,尝试下又有何妨?只有敢于尝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能提高自己的功力。 同时,参与并帮助一个项目的测试和文档也是融入该项目的好方法。开源项目是分布式开发,程序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实际上不少非开源项目也是如此。人不在一个地方甚至国家,很可能有语言障碍,就需要花时间了解沟通和建立互信。如果你可以先在测试、文档等基本方面帮忙,就可以建立起良性的互动。这也是我建议先读文档、入邮件表、到论坛潜水学习的原因之一。比方说你可以帮助完善该项目的维基网页,提交一些自己亲身做过的how to文档,提交测试案例等。因为大家一开始对你不了解,如果你一上来不先做调查研究,做好功课,就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到之处,那么,抱歉,没多少人会买你的帐。 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故障。发生了这种情况,在提交故障报告(bug report)之前,请首先在故障表、邮件表、论坛里搜素下,看看别人是否已经提交。如果没有,那你应当提交一个故障报告。提交时,请注意说明系统环境和配置,有没有绕开该故障的办法,怎样才能重生该故障。如果你知道怎么来解决这个故障,那当然更好,那就请提交你自己的补丁。有的项目需要提交测试案例(test cases),有的不需要,但作为一个程序员,你要有自己的test case。我以后会专门写到测试。 —— 下面简单说说我关于项目发起的想法和建议。 首先,心里要有这个数:我这个项目是给自己kuai痒的(英文俚语scratch an itch,正式用语可能是抓痒吧,至少鲁南话说三声的kuai,不知有没有这个字)。这个项目满足了我的需求,对我本人有用,这是最重要的。能切实解决我的问题,那别人遇到类似情况,我的解决方案也就可能管用!我开发的过程中会有乐趣,会有挑战和能学到新东西,但知道它能帮助别人也是很大的乐趣。我希望它能火,并且也下力气让它火,但是它火不了的话也没关系。这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是全球各地绝大多数开源软件所面对的现实! 那么,我做开源,有意义吗?当然有。简要地说,自己做开源基本上是业余,而不是全职的做商业软件,所以风险小。但如果火起来的话,会有商业利益过来。另外,开源的目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分享,发起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成长:文档、测试、开发、协调、发布等,还可以认识到朋友和同仁来打通人脉。或许这个项目只能给不到一百甚至不到十个人带来益处,但只要它能给自己带来益处,就已经足够。 好,不谈哲学和自己做开源的其他好处,下面我们来谈谈想法和建议。 1. 要有好文档。好文档要告诉读者这个项目的目的,使用方法和流程,注意事项和如何扩展等。最好能做成维基式文档,这样的话可以便于别人的参与。这个文档要有典型的应用案例,给出自始至终的过程指导; 2. 要有良好的测试方法和机制,并把它写入文档。有效和系统的测试是生产可靠、稳定、高性能、高扩展软件的必要条件! 3. 如果有了规模,注意建立起自己的mail list,forum,group等,这样便于知识的积累,便于提问和解疑; 4. 要有计划性,这表现在有好的设计、蓝图和具体的任务清单(software specification,blueprint和To-do list)等,这样便于和别人讨论和鼓励参与; 5. 应当还有别的。先写到这儿,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