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读完了龙应台的《人在欧洲》。这是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1997年再版的。我是从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借到的。
龙应台的作品我不是太陌生。记不太清什么时候读了她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及其他评论文章。那时我深为她犀利的文笔、透彻和精辟的分析所吸引。当时读她的文章,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十几年前读她的书觉得过瘾,现在倒是未必。其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她的文笔太狂,不少的时候偏激。总而言之,就是太“生气”。所以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是有一些犹豫的。但当时我刚读完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所以想找一本内容和风格不同的书来换换口味;加上媒体上又有报道她炮轰中宣部的关闭冰点的决定(我个人对冰点基本上一无所知)和我个人对于东西文化比较的兴趣。所以就拿来读一读。
读完之后的感觉和上面所写的并无太大变化。她的笔锋依旧锐利,一针见血。在我看来,不少情况下她的分析都是切中要害,毫不留情。她的不少观点我也会鼓掌赞成的。
但不少时候我也觉得虽然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的结论下得太早、太快,有以偏概全、格式化、笼统化的嫌疑。举例来说, 她的关于瑞士人的有计划及刻板的描写,关于瑞士幼儿园的描写,都是单维及单向性的。还有更多的例子,这里不好一一列举,因为书已经还掉了。
对于一个文化、一个社会的观察,管中窥豹的评论只能给人简单的、模式化的理解。这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不会很大。
但如前所说,龙应台的文笔和类比确实不错。现引她的《思想栏杆》的两段话做结。在《思想栏杆》里,她从反面描述了一个公正、客观媒体的重要性:
一个渺小的个人的文字,一旦成为铅印,就罩上了一层“权威”的外衣,以新闻为媒体,就更加上了“客观”的金冠。几百万人读这篇报道,几百万人中有多少人会注意意识形态的诱导而有所警惕?
你见过养猪的人如何把几十只肥猪引导到同一个出口吗?只要用栏杆围出一条长长的窄路,连到出口,猪就会一只一只排队走向你要它走的地方。无形的思想栏杆,也是如此。